《瘟疫论》上下卷 · 明 · 吴有性 · 附补遗(清乾隆时期天都黄晟校刊醒医六书本) · 收藏来源: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藏本

此版《温疫论》为明末医学家吴有性(字又可,号淡斋,江苏吴县人)著,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,是中医理论原创思维与临证实用新法的杰出体现。明代吴又可撰于崇祯十五年壬午(1642年)。吴又可在《温疫论》中创立了“戾气”病因学说,强调温疫与伤寒完全不同,明确指出“夫温疫之为病,非风、非寒、非暑、非湿,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”。创立了表里九传辨证论治思维模式,创制了达原饮等治疗温疫的有效方剂。他提出瘟疫是由一种不可见的异气所导致,由口鼻而入,与现代的病菌学、病毒学说接近。他启发了清朝的温病学派,对后世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全书分两卷,上卷五十篇,阐述瘟疫之病因、病机、证候、治疗,并从多方面论述瘟疫与伤寒的区别。下卷三十五篇,论述瘟疫的兼证,有数篇论述瘟疫名实和疫疬证治。后附补遗一卷(清乾隆时期天都黄晟校刊醒医六书本)。(黄晟,字东曙,号晓峰,别号退庵,安徽歙县人,迁居扬州。)

序跋:年希尧序、醒医六书瘟疫论引(崇禎壬午仲秋姑蘇洞庭吳有性書於澹澹齋)、附按、跋。卷首题:具區吳有性又可甫著、天都黃晟曉峰校刊。收藏来源: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藏本。

《瘟疫论》揭开了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新篇章,他的瘟疫学说对其后的戴天章、杨栗山等医家均有重要影响,戴天章等人对吴有性学术思想进一步阐释,从而奠定了瘟疫学派的学术根基。

《瘟疫论》是一部中医药防治瘟疫病的专著。吴有性对瘟疫病因和传染途径的认识,较之前人有较大突破。从而为传染病的认识和治疗开创了新的途径。吴氏参考古今医案,创造了一些实用有效的治法。并将个人心得及平日所用有效方法,于崇祯十五年(1642)著成本书。上卷载文五十篇,阐发瘟疫病因、病机、证候及治疗,论述瘟疫与伤寒不同之理;下卷载文三十五篇,叙述瘟疫各兼挟症。指出了瘟疫与伤寒的鉴别和治法,详细记载了瘟疫病因、初起、病机、传变途径、发病规律及治疗方法。创 “瘟疫疠气” 病因学说,认为疫病是由戾气从口鼻侵入体内引起,用药可制服。戾气不同,引起的疫病不同,侵犯的脏腑亦不同。且痘疹与疔疮的化脓感染亦由戾气引起。见解独到,发展了古代六淫致病学说,在世界传染病流行病史上处于领先地位。本书亦很重视热性病的食疗,载有 “论食” 一节。

据《吴江县志》记载,在《瘟疫论》成书的明崇祯时期,吴县连年发生疫病流行,一巷百余家,无一家幸免;一门数十口,无一口幸存。吴又可在《瘟疫论》原序中说 “崇祯辛巳,疫气流行,感者多,于五六月益甚,或合门传染。其于始发之时,每见时师误以正伤寒法治之,未有不殆者……医者彷徨无措,病者日近危笃。病愈急,投医愈乱。不死于病,乃死于医;不死于医,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。” 他在这样的环境中,深感当时医学的不足,发出 “守古法则不合今病,舍今病而别搜古书,斯投剂不效……千载以来,何生民之不幸如此” 的感叹,因此在临床实践中 “静心穷理,格其所感之气、所入之门、所抵之处,与夫传变之体”,著成《瘟疫论》,提出必须从病因到治疗对温病与伤寒作明确区分。

原版PDF,144页,233M

 

资源下载
服务申明:
(注)压缩包文件请用WinRAR解压。
(1)资料存于百度网盘上便于传输。
(2)下载文件后IP不变七天内有效。
(3)古书来自海外公版或古文整理。
(4)学分为赞助性质非古籍原价值。
(5)赞助学分是为域名服务器费用。
温馨提示:
部分古医学、道术秘法非专业勿操作!

评论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