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周易兼义》又名《周易正义》,共九卷、略例一卷、音义一卷,是唐代孔颖达在经注的基础上,融汇各家经学见解加以注解而成,历代科举取士皆以经书及其注疏为依据。后人对其间缘由多有探究,清代学者阮元认为《周易正义》之所又题作《周易兼义》,是因为宋人将单行之义疏与经注合刻,刊为最早的半叶十行版本,题称“兼义”,此说源流清晰,与诸家著录相合,最为可信。
至汉代,《焦氏易林》的产生突破了大衍法的局限,使此筮法臻于完备,而《易经》中蕴含的人生哲理,通过《易传》的阐释趋于明朗,得到汉代统治者的青睐,由卜筮之书逐渐成为官方治国安邦、修身养性的哲学经典。三国至两晋,王弼、韩康伯为《周易》作注,至唐代,孔颖达奉太宗之命编成《周易正义》,正义又称疏,系在正经基础上融合众多经学家见解,对王、韩之注进行疏证和注解,成为后世科举取士的依据,相传北宋刻有《正义》单疏本,今已佚,仅存南宋国子监刻《正义》孤帙。而《周易兼义》则是正经与《正义》合刊,方为《周易兼义》。书后附汉王弼撰《略例》,分为上下两卷,唐陆德明撰《音义》,分为经典释文、周易上经泰传、周易上经噬嗑传、周易下经咸传、周易下经夬传、周易下经丰传、周易系辞上、周易系辞下、周易说卦、周易序卦十卷,至此,周易注本体系已臻完善。
版别:宋元刻十行本。;收藏来源: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东亚馆藏本。
王弼(226-249年),字辅嗣,山阳高平(今山东省微山县)人。中国古代经学家、哲学家,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。曾任尚书郎,文名盖世,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《老子》的《老子注》 《老子指略》及解读《周易》思想的《周易注》《周易略例》 四部。王弼注《易》,一改汉人支离烦琐的传统方法,不用象数,而用《老子》,以老子思想解《易》,并阐发自己的哲学观点。王弼的易学观体系庞大,内容深奥,以老庄思想为主,建立了体系完备、抽象思辩的玄学哲学。其对易学玄学化的批判性研究,尽扫先秦、两汉易学研究之腐迂学风,其本体论和认识论中所提出的新观点、新见解对以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。
孔颖达(574-648年),字冲远,冀州衡水(今河北省衡水市)人。唐初经学家、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,孔子第三十一世孙。贞观年间,历任国子博士、给事中、太子右庶子、散骑常侍,参与修订五礼,编纂《隋书》。贞观十四年(640年),授国子祭酒、银青光禄大夫、国子祭酒、上护军,受封曲阜县公。奉命编纂《五经正义》,融合了诸多经学家的见解,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。
原版PDF扫描:363页:299M
(注)压缩包文件请用WinRAR解压。
(1)资料存于百度网盘上便于传输。
(2)下载文件后IP不变七天内有效。
(3)古书来自海外公版或古文整理。
(4)学分为赞助性质非古籍原价值。
(5)赞助学分是为域名服务器费用。
温馨提示:
部分古医学、道术秘法非专业勿操作!
评论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