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,宋代林亿等校正。全书共三十卷,全书合方、论五千三百首,集方广泛,内容丰富,书中内容既有诊法、证候等医学理论,又有内、外、妇、儿等临床各科;分二百三十二门,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。既涉及解毒、急救、养生、食疗,又涉及针灸、按摩、导引、吐纳,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。日本嘉永二年(1849年)江户医学据北宋本影刻《备急千金要方》,后清光绪时期黄学熙得到书版,重新刷印成此书。
孙思邈著作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博采群经,删裁繁重,卷首述及大医习业与精诚之道、理病、证候、处方、用药、合和法与服饵法等原则与方法。孙氏对医者养成教育与医德独到见解,对后世医者启发甚深。其次,孙思邈将妇人方置于论治之首卷,与历代综合性医书篇章安排迥异。孙氏写到“夫妇人之别有方者,以其胎姙生产崩伤之异故,是以妇人之病比之男子十倍难疗”,为传统妇科医学定下基调。在妇人方之后,孙思邈依次阐述少小婴孺之方、面口舌齿喉、风毒、伤寒、五脏六腑、消渴方、丁肿方,以及脉法、针灸、孔穴等,同时也论及药物、食品与养性诸法,不仅只于备急而已,亦可供日常保健之用。
《备急千金要方》是中国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,被后人称为方书之祖,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,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贡献,并对日本和朝鲜的传统医学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。书中汲取《黄帝内经》关于脏腑的学说,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,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唐代之前的医论、医方以及用药、针灸等临床经验,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,兼及服饵、食疗、导引、按摩等养生方法,内容丰富,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,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。
《备急千金要方》目录
影宋本备急千金要方序、备急千金要方目录、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(林亿撰)、新校备急千金要方例。
卷一:序例;卷二:妇人方上;卷三:妇人方中;卷四:妇人方下;卷五上:少小婴孺方上;卷五下:少小婴孺方下;卷六上:七窍病上;卷六下:七窍病下;卷七:风毒脚气;卷八:诸卷九:伤寒上;卷十:伤寒下;卷十一:肝藏;卷十二:胆腑;卷十三:心藏;卷十四:小肠腑;卷十五上:脾藏上;卷十五下:脾藏下;卷十六:胃腑;卷十七:肺藏;卷十八:大肠腑;卷十九:肾藏;卷二十:膀胱腑;卷二十一:消渴尿血、淋闭水肿;卷二十二:丁肿痈疽;卷二十三:痔漏;卷二十四:解毒并杂治;卷二十五:备急;卷二十六:食治;卷二十七:养性;卷二十八:平脉;卷二十九:针灸上;卷三十:针灸下。
影宋本千金方考异、校定备急千金要方后序、林亿撰《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》。
孙思邈(541-682年),京兆(今陕西耀县)华原人,隋唐著名道士及医学家,被誉为“药王”。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《伤寒论》后,将伤寒归为十二论,伤寒禁忌十五条,为后世研究《伤寒杂病论》提供了可循的门径,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。他创立了从方、证、治三方面研究《伤寒杂病论》的方法,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。
林亿,宋代人,官阶五品,精医术,尝任朝散大夫、光禄卿直秘阁。嘉祐二年(1057年)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,与掌禹锡、苏颂等校定《嘉祐补注神农本草》二十卷。又于神宗熙宁年间(1068-1077年)与高保衡、孙兆等共同完成《素问》、《灵枢》、《难经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、《脉经》、《诸病源候论》、《千金要方》、《千金翼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等唐以前医书校订刊印,为保存古代医学文献和促进医药传播作出贡献。
版别:清光绪四年长洲黄学熙刊江户医学据北宋本影刻本;收藏来源: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藏本。
原版PDF扫描:1189页:664M
(注)压缩包文件请用WinRAR解压。
(1)资料存于百度网盘上便于传输。
(2)下载文件后IP不变七天内有效。
(3)古书来自海外公版或古文整理。
(4)学分为赞助性质非古籍原价值。
(5)赞助学分是为域名服务器费用。
温馨提示:
部分古医学、道术秘法非专业勿操作!
评论0